遇見伊勢英子的「哥哥」之前,對梵谷這位畫家的印象很模糊,大概就是:
「他好像精神有問題!」
「他是那個割自己耳朵的畫家嗎?」(由此可知我的藝術知識多麼淺薄,還用疑問句問自己,唉!)
在信用卡氾濫的年代,對荷蘭銀行推出梵谷卡感到疑惑:
「為什麼要推梵谷卡啊?有什麼樣的意義嗎?」
總之就是說了會被人鄙視的那種。可是相信很多我這年紀的大人,求學時代應該也沒機會接近藝術吧,學校老師不會教,父母就算會買課外書,藝術書應該都會被遺漏,像我家書櫃最佔位子的就是XX百科全書、XX科學圖鑑這種死也不想翻的大部頭,就算有畫冊好了,對小孩來說大概也不好懂,以前的出版品不比現在,現在書的封面或內容都可親多了,接受了,才能有興趣。說這麼多,只是要說:「我的無知不是我的錯啊!」
這也就是為什麼去年底的梵谷展,我會沒興致的原因了,除了之前被米勒展嚇怕外,覺得沒去會可惜(畢竟家裡的聯合報每天都大幅報導,彷彿沒去這場盛會,就與社會脫節,媒體的洗腦是很可畏的),但也不遺憾。這次的錯過,大概是此生的永遠,雖然在展覽結束半年後的現在,因為一本繪本燃起了探索梵谷的熱情(熱愛到把頭像都給換了,乾脆也來換個名字吧!),意外的是我並沒有捶胸頓足的遺憾,也許因為我並不是因畫而愛,而是為梵谷苦悶的一生動容。
這本書的出版時間,是在梵谷展的展出期間,應該是要讓小朋友們在看展覽之前,對梵谷有大略的認識,到了展場才不致霧裡看花;雖然現在才發現這本書,但對我這知識不足的大人而言,是一本很好的導入書。畫家的作品以其創作地區分成三個時期:
A:荷蘭時期(1880-1886,六年)
B:巴黎時期(1886.2-1888.2,兩年)
C:阿爾、聖雷米到奧維的「全盛時期」(1888.2-1890.5,兩年)
列出畫家的創作時期,是為了突顯畫家真正創作的時間,僅僅十年而已,從27歲至37歲,十年之間創作了800多幅作品,三個階段的畫作各有不同的風格,梵谷一生雖不得志,無名也無財,仍然堅持地畫著,他對繪畫的熱情就有如向日葵畫作般的燦爛。
Joy跟著我一起翻閱時,因為書中都以梵谷爺爺稱呼畫家,就問說:
「為什麼都要說梵谷爺爺啊?」(是啊,為什麼是〝爺爺〞呢?小孩問的問題有時真是簡單又複雜!)
「因為梵谷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人了,所以才說梵谷爺爺吧!」
我是這樣回答的,心裡卻懷疑這會不會給了錯誤的訊息,因為梵谷的生命停格在37歲,留給世界的最後身影是位青壯年,稱呼梵谷叔叔會不會好一點啊?不過這是我自己的亂想,不會影響這本書的美好。
翻閱著書中的畫作及畫家創作的背景故事,我總會疑惑,將生命展現於畫布上的感染力,為何當時的人們沒被撼動到呢?十年不長,但不得志的十年,絕對很難熬,如同現代人如果失業,不要說十年,就算失業個半年一年的,能夠不氣餒嗎?更別說是在青壯期的27至37歲。因為如此,我真的非常感佩梵谷對繪畫及對人生的熱情,在身心狀態皆不穩定的最後一年,仍然持續創作,也許當時世人眼中的梵谷,不過是個不入流的畫家,但梵谷所擁有的高貴心靈,卻是任何人難以達到的境界。
遲來的矚目終究讓梵谷成為傳奇,藝術的價值若是永恒,在創作完成時即是無價,梵谷卻等上了一百多年,從無名到天價,回望歷史的荒謬及無情,最最無情竟是人心啊!
認識梵谷的下一個階段,想來挑戰余光中教授翻譯的「梵谷傳」,不過那可真是一本份量十足的書,希望我能順利的讀完它。
留言列表